当前,新冠肺炎疫情仍处于全球大流行发展阶段,我国“外防输入”压力持续增大。国内局部地区发生了由境外输入引起的本土小范围疫情,防控形势仍不容乐观。由于新冠病毒不断变异,小规模的疫情“反弹”不可避免,在防控策略上,关键要消除恐慌心理,增强科学应对信心,时刻保持警惕之心,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,决不给新冠肺炎病毒可乘之机。在此,虞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,坚持十个常态化,科学应对新冠疫情。
坚持日常佩戴口罩。在人员密集的密闭场所或与他人接触小于1米距离时务必要佩戴口罩。
持续做好宣传引导。广大群众自觉遵守“不松懈、不扎堆、不串门、不聚餐、不隐瞒、不大意、不侥幸、不信谣、不硬闯、不疏忽”的防控“十倡议”。
强化人员密集场所进出管理。商场超市、酒店旅馆、农贸市场、景区景点等公共场所,火车站、汽车站、学校、餐饮店、电影院等重点场所,严格执行进出人员测温验码。
加强机关企事业单位出入管理。各单位要在入口设置体温检测点,做好干部职工健康监测。
持续抓好入境人员排查。进一步完善境外人员管控和数据共享、信息通报和核查机制,严格入境人员闭环管理,确保口岸检疫、目的地送达、社区防控无缝衔接。
加强中高风险地区人员排查。公安、工信、卫生健康部门要根据全国中高风险地区名单,主动排查中高风险地区人员。按照属地管理原则,通过城乡社区排查、视频监控等手段,精准、快速摸排重点人员,确保排查到位、管控到位。
认真做好重点人员协查。针对重点人员,要利用网格化管理手段,全面精准摸排,第一时间摸清行动轨迹、第一时间发现重点人员、第一时间管控风险。
规范发热门诊设置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设置预检分诊点,落实预检分诊制度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要规范设置发热门诊。
优化患者就诊流程。发热门诊要做好24小时值班值守。对进入医疗机构的所有患者要测量体温、查看健康码、询问症状体征和流行病学史。对发热、干咳、咽痛、嗅(味)觉减退、腹泻症状患者要进行必要的检验检查,实行闭环管理,由专人按照指定路线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。
做好定期核酸检测。定期组织所属重点人员进行核酸检测。对发热门诊患者、新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以及出现发热、干咳、咽痛、嗅(味)觉减退、腹泻症状人员,需连续2次核酸检测(间隔24小时)进行甄别筛查。
严把检测质量关口。加大采样检测人员培训、监督管理力度,强化核酸检测质量控制,确保检测结果准确、可靠、及时和可追溯,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和人员防护到位。
充分发挥监测哨点作用。要在扎实做好社区和学校、交通场站等人员密集场所监测报告的同时,持续加强药品销售和使用监测、病原学监测、农贸市场环境监测、冷链物流监测,充分发挥医疗机构“哨点”作用,确保及时发现疫情。
持续开展医防协同监测。加强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,增强监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。
加强监测数据分析研判。成立工作组,定期分析监测数据,综合研判疫情趋势,提出风险评估结果和预警响应建议。
规范信息报告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发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、无症状感染者后,要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,不得瞒报、漏报、迟报。
抓好流调追踪。发现疫情后,疾控、公安、工信、大数据等要加强部门协作,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,综合运用面对面调查、大数据追踪、公安刑侦等手段,彻底摸清详细活动轨迹,全面查找密接、次密接人员,4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的核心信息调查、24小时内完成感染者居住场所、工作场所、行动轨迹、家庭成员关系等具体情况调查,为后续的风险人员排查、区域管控等措施落实赢得时间,争取防控主动。对流向外省市的密接、次密接人员,要及时推送至所在地进行协查,专人盯办反馈结果。
加强隔离管控。按照属地管理原则,对本地密接、次密接人员依法依规进行隔离医学观察。加强隔离场所规范管理,做好隔离人员健康监测、核酸检测、消毒消杀、生活保障、人文关怀等工作,规范有序做好解除隔离工作,严防隔离场所交叉感染。
强化医疗机构和集中隔离场所消毒。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和集中隔离点要定期组织开展环境消毒,突出抓好预检分诊场所、门诊急诊、感染科病房等重点区域消毒消杀工作,做到全覆盖、无死角。
强化公共场所日常消杀。商场超市、宾馆饭店、交通场站、机关企事业单位、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要严格落实消杀措施,重点加大对公共卫生间、门把手、电梯按钮等高频接触部位的清洁消毒力度,鼓励有条件的场所在出入口配备速干手消毒剂、感应消毒设施,方便群众做好手卫生。做好建筑物中央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和消毒处理。
强化重点部位消杀。各地要加强对机场周边、城乡结合部、公厕等重点区域日常消杀,加大对垃圾清运站、污水处理厂、养殖场、屠宰场、快递物流站点等重点部位日常消杀和环境监测,最大限度阻断由物及人、由人及物的传播。
强化消毒消杀质量控制。各级要强化人员培训、技术指导和效果评价,确保消杀工作科学规范、有力有效。
抓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。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,进一步完善村庄、小区、街道、单位的环境卫生保洁制度,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制度。
坚持做到未雨绸缪。积极做好大规模核酸检测准备、流调溯源准备、隔离管控准备、医疗救治准备、应急物资储备以及应急培训演练。